九零胡同养娃记_九零胡同养娃记 第112节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

   九零胡同养娃记 第112节 (第2/2页)

人心也热乎。
  既然要打官司,江明铛一个电话,律师就过来了。
  坐在范晓娟家客厅,方律师娓娓说明了来意:“如果是变更抚养权,我需要证明胡子华确实没有抚养孩子的能力,就范女士所说的这些,还有没有别人能够做证明。”
  就律师说的,江明铛留了两个孩子的出生证明,上面只写了母亲一栏的名字。
  这个官司并不是正常的抚养权官司,首先江明铛跟胡子华并不算正式的夫妻。
  要是胡子华赖皮,矢口否认孩子们是江明铛亲生,她也没有任何反击的办法,毕竟国内第一例dna检测亲子关系是从1991年开始,这个时候还没有普及dna检测这个概念。
  方律师颔首:“有出生证明就好。”
  幸亏当年江家考虑长远,送江明铛去的也都是大医院。
  接着是带孩子们去验伤,薛母打过孩子,现在身上还有不同程度的淤青,孩子们愈合能力快,晚一点去医院说不定人家都愈合了。
  验伤过程中还发现了两个孩子有中度的营养不良。
  都九十年代了,全国各地大部分地方至少解决了未成年人的温饱问题,在京市这种地方还有孩子会营养不良,这是很少见的。
  律师又要求去见当地街道办的人。
  这好办,邻里之间互相串个门子,连个招呼都不用打。
  而街道办童大妈那里,薛母这会儿在低头认错呢。
  “我也是好心,薛碧刚生了个孩子,一时之间照顾不过来两,猪油蒙了心才起了要带一个回去养的心思,可我真的没什么坏心,我们这一代人讲究棍棒底下出孝子,谁小时候没挨过打呢?”
  本来她不想来,可听到女婿说完事情的轻重厉害,还是决定再跑一趟。
  不说,她还不知道两个姐妹的妈妈家里这样厉害。
  那女人以后能不能生都是二话了。
  这样一来,她江家挣的,以后还不是两个姑娘的,那姐姐们好了,薛碧生的儿子能差吗?
  若是别人,听女婿这样一说,心里估计要打个突突,可薛母觉得胡子华才是个妙人,计划的这样周祥,哪怕是陈年老卤如她这般活了这么多年纪,也不如女婿的计算。
  薛母一拍大腿,决定来跟童大妈认下这个错。
  “真不好意思,我竟然不知道你也是这样对待你自己家的孩子们的,那你们家的孩子是不是也偷偷去厨房偷吃东西。”童大妈开口讥讽道。
  “偷吃东西当然不行,我们家孩子的品行都正,偷东西都是要挨打的,我就是因为这个才打她们的。”
  “你家真吃不起饭了吗?”
  “困难是困难了一些。”薛母记得胡子华的话:“可对孩子们一向是很宽容的,养三个孩子是费力一些,可是我们全家一致都认为,要把孩子们往好了带,棍棒教育是少不了的。”
  可真是无耻。
  嘹亮的女声从后面传了来:“既然养三个孩子困难,就应该把孩子交给他们的母亲,据我所知,江明铛女士现在在京市有稳定的住所,也有稳定优渥的收入,足以照顾两个孩子的物质生活,童阿姨好。”
  范晓军进来,规规矩矩的跟童大妈问好。
  这可是社区街道的大好人呐,童大妈脸上露出满意的微笑,招呼范晓娟坐下:“来来来,过来喝杯茶,我儿子给我买的清明节采摘的雨后龙井,就得了二两,谁我也不请就请你喝呢。”
  范晓娟坐下,其他人都只能站着。
  曾经放弃过孩子们抚养权的江明铛也不受童大妈待见。
  薛母冷哼一声:“生过没养过的,怎么知道养孩子的艰难,况且这几年两个孩子都是跟着胡子华一起生活的,跟她们娘一点都不熟,带回去也养不亲。”
  “那你跟孩子们关系亲近吗,据我所知你还要她们给你贴身衣物。”
  “女孩子以后要嫁人,长大要照顾家里的,从小做点家务锻炼锻炼这有什么,我也是为了孩子们好,到底她们也是我女儿的孩子们。”
  “你有重男轻女的思想?”范晓娟问。
  “那怎么叫重男轻女呢,我家的男孩子从小也下地种田,什么都做的。”这番说辞自然也是胡子华教她讲的。
  滴水不漏。
  方律师抬了抬眉,并没有亮明身份,可对范晓娟那一番盘问却十分感兴趣。
  真是一个聪明的女人。
  等薛母骂骂咧咧走了以后,方律师亮明身份,她来是找邻居跟街道取证的。
  童大妈虽然对江明铛也有所不满,但其实也清楚江明铛现在的情况,现在由她照顾两个孩子自然是最好的,于是一口答应下来,在口述完胡子华这一家的恶劣事迹以后,又看了看方律师手书的证词。
  “小江,我也是看着你长大的。”童大妈叹了口气:“你小时候就跟别人不一样,虽然说事情变成现在这样,但我还是觉得你是好孩子,但孩子们要回去,不是小猫小狗,不能随便乱丢,你要负责任,好好把她们养到大,知道不?”
  范晓娟在心里呐喊,小猫小狗也不能随便丢啊!
  老一辈的人,跟她们纠缠这个没什么意思。
  江明铛那张漂亮的脸一直都没抬起来,再看童大妈的时候眼里一点犹豫都没有,咬牙切齿的说:“以前是我不懂事,是我错了,我会好好养这两个孩子的。”
  童大妈叹了口气,低头在证词上签了字。
  母性与父性还是有区别,不管生下来多少个孩子,大部分母亲都不会放弃自己的孩子。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