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第63章 悬梁刺股 (第2/2页)
后卖车马。 彻底绝望后,自己挑着行李徒步走回洛阳。 到家时,胡子老长,满脸浑身的土。 衣服破破烂烂,走路一瘸一拐,已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要饭花子。 如此“凯旋”当然不会受欢迎。 妻子和嫂子正坐在机上织布,连饭都不给做,父母也不问寒嘘暖,并不关心…… 一句话,没人搭理! 苏秦一声长叹,留下屈辱的泪水…… 但他却不肯向失败低头。 冷静下来后,他从失败中找出了自己的缺陷和不足。 认识到政治家的语言不能只有华丽的外表,其内容更需具有实用价值。 于是他从头开始,重温《太公阴符》等经典理论。 对照现实,认真研读。 到深夜困极了,就用锥子刺大腿,使自己疼醒。 后来干脆用绳子把自己的头发与房梁栓联起来,一瞌睡就会被拽醒。 从而留下“头悬梁、锥刺股”的成语。 以形容学习的勤奋精神。 勤奋学习的结果,不只是使他背熟了那些深奥的学问,更重要的是开阔了他的视角。 运用前人的理论方法全面深入地观察、认识现实,站得更高、望得更远。 他研究了各国的政治、经济、军事状况及其变化趋向,分析了各国君主的心态直至性格爱好,以便有的放矢。 做好充分准备后,他重新制订了一套政策,然后以手抚额,自我感觉良好的点点头: “这回应该能卖出去了!” 这回他要以秦国为敌。 由于秦的强大又侵略成性,已给各国造成不同程度的威胁。 目前的形势是,任何一国单独的力量都不足与秦相对抗。 所以他要把六国的力量联合成一个联盟,形成遏秦的绝对优势。 起到遏制秦“东扩”的作用,以维护各国的生存和发展。 这就是著名的“合纵”政策。 由南至北的走向被称为“纵”,东西走向为“横”。 六国在秦以东,大致成南、北相列。 所以他们的联合被称为“合纵”。 “合纵”对于遏制秦人东扩,减轻各国所受威胁,的确具有重大作用。 但苏秦在推销的过程中,并非一帆风顺。 要实现“大联合”,六国中应存一个“带头人”充任“召集人”。 齐、楚以外,此时赵的实力较强。 对韩、魏、燕都有号召力。 又处于各国趋近中心的位置,所以苏秦把游说的第一个目标选为“赵”。 苏秦准备投奔的赵肃侯,是灭了智伯、豫让的第五代。 赵肃侯算是较贤明的国君,有一次他要到大陵去游猎,走到鹿门,被门吏大戊午扣马而谏: “春种秋收,天道循环。 当今正春种时节,耽误一天会损百日之食,您的游猎将会影响很多农民的耕作,则所损岂止千万? 请原谅臣不许您出城! 给千百人留口饭吃。” 肃侯认为他说的有理,下车而谢之。 但苏秦来得不巧,赵国此时是肃侯的弟弟安平君赵成为相,此人最大的特点是既自大—— 不能相信有人会高过自己; 又自卑,惟恐有人要取代自己。 所以他的排外情绪特别激烈,派专人看守邯郸城门,游说政客,一律不许入内! 请门卫几次通报都没回音,苏秦这次出来没带多少路费,等不起。 既然进不了邯郸,决定转赴燕国。 虽然燕赵相邻,但千余里用脚量,也得半月二十天的。 为免再现赴秦的尴尬,他精打细算的花用每一文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