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607章 番外 忆秦娥(下) (第2/3页)
出升平公主那样的美貌。 就连许家其他各房,也是个个风姿不俗。 唯此子没有半分继承到父母的优点,反而融合了二人缺点,却也不是丑,就是毫不起眼,长得那叫一个平凡。 可年岁稍长,却显出这是一个真正的天才。 读书作画,马球骑射,无一不精。 寻常人学得太多太杂,难免有不精通的地方,唯有他能身兼数十种才艺。 据说,此子连女子擅长的刺绣烹饪都很有一手。 每逢节庆,父母长姐外甥生日,都会亲自下厨给他们煎炒烹炸,做一桌佳肴。以至于唯一擅长寿面的姐夫金光侯十分不满,多次表示过对这个小舅子抢他风头的不喜。 但他更出风头的事,还在后头。 在许樵的长子高中榜眼的三年之后,下一届的科举中,此子以六元及第的成绩,高中状元。 也成为大齐开国的第一人,也是唯一一人。 据说,他是故意让着侄子,让他去先考的,否则三年前就要高中,没其他人什么事了。 而这个科举大魔王最气人的是,他考中状元之后,还不肯当官。 按他的话说,是家里已经有太多人为国效力了。所以他要把有限的精力,投入到无限的吃喝玩乐,不不,是艺术创作中去。 随后他画画,自成一派,开一代宗师之门,比他爹还青出于蓝胜于蓝。 他精通吃喝茶艺,便留下了数本食谱、茶经、插花、园林、金石书画鉴赏等等著作。 至于他的诗词文集,更是洛阳纸贵,一文难求。 自他名声鹊起,各家无不以求到他来为长辈撰写祝寿的屏风条幅为荣。 中年以后,他还迷上了制琴。 经他制作的琴,千金难求。待他过世后,更是身价暴涨,万金不换。 后来有人感叹,百年出一许探花,千年一遇许全才。 老许家是烧了多少高香,才蕴养出这么个流芳千古的人物? 可许全才私底下说,不是许家烧了高香,而是上头有那么个厉害姐姐,他不努力不行啊。 倒也不是升平公主逼着他学这学那,而是言传身教,打小就有这么位姐姐珠玉在前,他想甘于平凡都做不到。 有人便奇怪了,虽说升平公主也是入了史册的贤明女子,但更多记载的是她辅助丈夫,镇守边关,救助百姓,开立马场的功绩,除了字儿写得特别好,似乎也没听说什么。 还有她那两个儿子,好似都平凡的很呢。 平凡么? 可细细一想,又觉不是。 升平公主的长子,虽不擅诗词文章,也没有小舅舅那般惊才绝艳,但他打小在京城长大,与宗室关系极好。辅佐四朝君王,极得信重。 活到九十高龄,儿孙满堂,方无疾而终。 升平公主的次子,幼时孱弱,随父母镇守边关。 但若干年后,大齐朝忽地推出一本药典,竟是将天下药材,做了一次完善的分类与备注,被奉为医家经典,也不知救活了多少性命。传说,就是这位次子的功劳。可他毫不居功,甚至都不肯留名。只印了无数药典,分赠天下。 而在京城的升平公主府,由金光侯与升平公主上书陛下,将整个府邸捐出,令其次子改建成了一个药圃。种植天下药材,供人分辨。有些无法种植的,也能制成标本展示。所有医者,能够免费参观学习。 这一场功德,就算是数百年后改朝换代,有帝王敢于烧毁大齐皇宫,却也不敢毁损许氏药圃半分。 跟许渠,宁州书馆,还有许家人留下的著作一起,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。 以上这些,有些是元三奶奶这辈子能看到的,有些是她看不到的。 可没关系,就她辈子能看到的事实,她知道升平郡主过得极好,她的孩子们也都过得极好,便足矣了。 自然,托这个盛世的福,象她这样没什么大本事的人,也能求一个富足安稳。孩子们虽没大本事,也算孝顺和睦,此生足矣。 而岁月愈久,她愈发明白,太公元瓒为何会用生命的最后五年,画那样一副画,送给升平公主。 她第一次和婆婆去拜见升平公主时,就带去的那副画。 元瓒的遗作。 也是这位一生坎坷的大画家,用了此生最后五年,呕心沥血完成一副画。 宁州书馆开馆图。 此画放弃了元瓒擅长的山水写意,也没有任何豪横胆气,只用近乎白描的笔法,细细勾勒了那一日的盛况。 年轻而富有远见的升平郡主,朝气的金光侯,整齐着装的官员们,满怀憧憬的寿城百姓,无不跃然纸上。 剪彩时的五人,授课时的虞希,安静听课的幼童,还有后来身佩红花的小媳妇,排队看病的长者,甚至连著名的蛙公江廉,都